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传奇页游 >

文章标题: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概念内涵、国际经验与培养路径

发布时间: 2025-07-20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呈现国家使命性、前沿引领性、产业撬动性、动态急迫性、超常培育性等特征。从全球视野来看,各国战略急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均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和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着力点,我国应在积极汲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规模、产学研协同、管理人员培训和引才聚才等方面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确立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培养的使命驱动、学科驱动、产业驱动、区域驱动和引智驱动五个方面的综合实践路径。

【关键词】强国建设 战略急需人才 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7.004

【作者简介】王国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文献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战略、科协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史。主要著作有《前沿科技评论——全球视野下的创新发展与选择》、《中国共产党与科技社团的百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会潮——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体系研究》、《创新驱动: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主编)、《新时代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研究》(论文)等。

党的二十大突出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当前,我国已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面对当前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切实落实我国各项重大战略部署,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

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的概念与内涵

“战略”是指为实现某种目标(如政治、军事、经济、商业或国家利益等方面的目标)而制定的高层次、全方位的长期行动计划。这一概念的来源在中西方均与军事相关。同样,国家战略是为了达成国家目标,特别是保证国家安全,综合发展并有效运用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力量的总体方略。这一概念的使用最早源自美国,被列为军事用语。“国家重大战略”意指整个国家战略体系中事关国家百年大计,关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使命的总体方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和指导性等重要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强国战略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重构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规划包括围绕其研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举措。

落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人才。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奠定了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要“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当前,国际科技、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技术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如何在科技创新实践中造就战略科技人才并加速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急需紧缺科技人才,成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项重要任务。

“人才”这一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科学原创人才”“技术突破人才”“工艺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等概念都是在特定的人才使用环境中界定的。同样,本文所研究的“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与上述概念有一定的关联性,又有其独特内涵,既包括一流人才,也包括部分紧缺的一般科技人才。“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意指在国际科技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能够助力解决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关键核心产业技术、前沿科技制高点、公共社会福祉等领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尤其是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国家急需型高科技人才。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的内涵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使命性。战略急需人才突出了人才所肩负的国家责任、社会责任与产业责任,要求与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瞄准国家安全、科技安全、产业安全、前沿科技竞争中的重大任务方向,以提升国家在国际科技领域中的话语权与竞争力。

前沿引领性。战略急需人才是特定历史时期“带头学科”的领军人才,能够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提出具有引领性特征的新方向、新学科、新理论、新方法,体现较强的横向跨学科整合能力,极大扩展国家在国际前沿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并推动国家在未来国际科技博弈中占据主动。

产业撬动性。战略急需人才需聚焦于影响产业发展的底层、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亟待攻克的“卡脖子”技术领域。这与纯粹自由式科学研究或趋利性市场选择不同。此类研究往往能够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但在短时间内不易形成效益。当国际形势发生较大变动并导致正常的国际产业链分工受阻时,其重要性便会凸显。

动态急迫性。战略急需人才强调了时间的紧迫性,同时意味着在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此类人才具备与特定时期国际竞争态势、产业发展态势、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等紧密相关的动态特征。同时,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还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可能会要求较短时间内大量供给。

超常培育性。战略急需人才的培养,大多数情况下难以通过传统方式(如学科自生长、企业自培育等)来推进,战略急需人才或紧缺人才的培养无需面面俱到,而是要采取超常规手段,如紧急增设急需学科、国家任务带动等,在较短且合理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积累。

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实落地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离不开具体的产业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对重大战略急需人才的需求与培养尤为迫切,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这一关键技术领域。当前,与人工智能发展相关的高端芯片、深度学习算法与框架等,仍面临核心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产业发展受限等不利局面。这些技术瓶颈制约了国内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因此,需要大力培养关键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急需人才。